文本细读研究之三:《马》呼唤自由而高贵的精神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听名师上课,我常惊叹于他们对教材的处理之巧妙,对文本内涵的挖掘之深入,开始总以为课上得好是因为他们的方法高明,后来才发现实质上是因为名师深厚的底蕴。由此想到,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因为巧妙的教法本身就是建立在对文本准确解读的基础上的。那么,作为教师,我又该如何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呢?
文本细读需要我们用一种“读者”的身姿去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解读文本首先要不以教师身份,不带教学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在直面文本的基础上,从文本中“走出来”,用自己的学历、智慧、文化底蕴再创造一个我心中的文本。基于这种思想,我开始从教以来的第一次文本解读。
跳动的标点
展卷细读,讶然发现这段中的几处标点很有意思,突然觉得此文好玩起来了:你们试看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照面;它们……食料;它们……产品;它们……得多;所以……遒劲;它们……而已。此段用了一个祈使句,接着一个冒号,五个分号,一个句号。反复推敲,作者是在赞美天然之马,而作者未尝不渴望做一匹野马呢?所以他用了祈使句,强调了对自由不羁的野马的尽情赞美之情。而后面作者用了如此多的分号而舍不得用句号,或许是野马的优点多得讲也讲不完、夸也夸不尽。
野马的自由是多么可贵。因为自由,天空是晴明的;因为自由,空气是清新的、纯洁的。“它们绝不对其他动物作战,也绝不互相作战,也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它们从来不发生追捕一只小兽或向同类劫夺一点东西的事件,而这类事件正是其他食肉类动物通常互争互斗的根源:所以马总是和平生活着的,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欲望既平凡又简单,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争斗、内讧、劫夺……这样的事情,人类社会还少吗?这哪里是在写马,不正是分明影射我们人类吗?平凡简单的欲望,从容淡定的姿态,团结和睦的行为,这是高贵的马,更是高贵的人。这时回过头看开头这句“人类曾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就是征服了这豪迈而剽悍的动物——马。”中的“最高贵”是多么的讽刺呀!
独特的视角
读布封的《马》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马在作者笔下不是画,却是舞台上的角色,一神一情,一举一止,仿佛历历在目。他一开始就写到:“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和人一起“共欢乐”。可见作者的意图是:要把马当作人的同类来写。
马在战场上本是被迫蹿跃的,但作者却说它是“喜爱”并“追求”兵器的撞击声;马是受人摆布和约束的,但作者却指出它“知道克制”自己;马被驯服,这种驯服却被作者说成是一种“教育”。家马在作者笔下变成了具有文明意识的生物。
同样,作者在说野马能够因为不受羁绊而“感觉自豪”,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不愿意“作战”,过着“和平生活”。总之,凡能够用写人的语言的地方,作者都力避使用动物学的语言;即便是本来并无“意识”的本能动作,作者都写成具有人一般意志的自觉行为。马被人性化了。 然而人性化仍不足以令人产生亲切感。作品字里行间还弥漫着比人性化更能催动人心的气息,这就是人格化的描写。马具有“无畏的精神”,能在危急面前表现出“慷慨以赴”的凛然大义,具备“舍己从人”的风格,在险恶关头能“奋勇当先”。这一切,使得由性灵之物跃入“文明者”之列的马,再一次升华到了“崇高者”的境界。
灵动的词语
塞万提斯着力刻画过堂吉诃德游侠骑士那匹晦气的老马,吴承恩悉心描写过唐高僧西天取经的白龙神马,众多诗人们也留下了无数歌颂马的优美赞词。他们或是描摹,或是刻画,或是塑造,或是礼赞,将马的形象存入了文学的宝库。但是它们往往局限于某一感情或某一人物精神。布封的马在这一点上与它们极为不同,这就是,他的马是与整个人类联系在一起的。布封赞美马,不仅赞其自然美、灵性美,而且还要赞其“人格”之美;布封将人类的美德赋予笔下的马,与其说《马》含着人类对马的赞美,不如说透着马对人类的感化。难怪再读这篇文章时,自感与马亲切了许多。
在对待家马时作者写道:“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纵然是在休息的时候;如果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上自由的行走,它们也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并且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嘴巴被衔铁勒得变了形,腹侧留下一道道的疮痍或被马刺刮出一条条的伤疤,蹄子也都被铁钉洞穿了。”备课时读到这一段时我只感到心酸无比,毫无疑问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现在坐下来细看,突然发现这段中的“ 妍丽”与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话中将野马和家马进行比较的说家马的一个特点:妍媚,这两个词语很像且教材下面没有进行注解。如果不是去查阅词典,不要说学生,老师都不一定能够理解。于是查阅了资料:妍,江淹《杂体诗》:浪迹无妍蚩。妍蚩将注:“犹美恶也。”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日高日上,日上日妍。其中的妍也是美丽的意思。所以,可以确定在这个文段中“妍“是美丽的意思。而“媚”,应是谄媚,《聊斋志异·促织》中有:欲媚上官。所以,组合起来的妍媚的意思是美丽却是谄媚。这说明家马长相是非常的美丽,但就是看上去这样美丽、剽悍的马却有着一副谄媚,去讨好主人。如此美好的外表下藏着的却是一个不自由的灵魂,鲁迅说“把美好的东西撕毁掉那才叫悲剧”,那么在这里是人类把野马的自由奔放和高贵的精神撕毁掉了,撕毁得越厉害,就让人觉得越是痛心和悲哀的,也越对人类把马身上的自由奔放等自然性奴役掉的可恨,“更有甚者那些只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体现作者对家马的同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野马身上那自由、高贵精神的宝贵。所以,我觉得对这两个词语如果跟学生讲解会让他们更深刻的理解文章主旨。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细读文本,总能让我们转换视角,破解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细节、一个标点背后所蕴含的玄机,可以让我们有目的地去发现任何细枝末节所蕴藏着的美丽世界,可以探寻一个个“可疑”的地方、一个个隐秘的“角落”,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敏锐地捕捉那一抹稍纵即逝的精彩。从而慢慢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为我们的课堂觅得一方精彩。徜徉在文本细读之路上,我们慢慢地拥有了一颗敏感的心,一双睿智的眼,一路慢走细赏去捡拾经典和精彩。(文/翁昌俊)
上一篇: 热烈祝贺我校文学社刊《鹿鸣》正式发行 |
下一篇: 裕安中学举办第一届“鹿鸣杯”作文大赛(内附获奖名单) |